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,也是南宋时期的教育家。淳熙六年(1179),他在知南康军(今属江西省)时,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,制订《白鹿洞书院学规》,讲学授徒,宣扬理学。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,培养了大批人才,为“闽学”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。他为书院教育制定的一整套教学规章制度,对当时及年世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他强调为学宗旨不是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利禄,而是讲明义理,修已治人。他认为国家设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贤才,改善吏治。朱熹对周秦以来的教育理论、教育实践作了系统的总结和改造,建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,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学说。朱熹的一些著述,也成为封建学校的法定教科书,对封建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知识分子治学态度、人格修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陆游去世
嘉定二年(1209),陆游85岁高龄时带着“死前恨不见中原”的遗憾与世长辞。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间,陆游大部分时间隐居故乡山阴,过着宁静而简朴的生活。这期间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诗。这些诗一方面歌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流露出亲切淳厚的真挚感情,诗风清旷淡远;一方面则控诉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榨取以及贫富不均、苦乐迥异的不合理现实,创作风格沉实质朴。陆游的爱国主义激情至老不衰。他在病重时写诗云: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临终前赋诗则云:“死去原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毋忘告乃翁!”在南宋文坛上,陆游的诗与辛弃疾的词一样,是标志这个时代最高成就的旗帜。陆游以其诗歌卓越的思想艺术成就,将中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,在同时代和后代诗人中都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。
夏圭山水画称绝
南宋时期,夏圭的山水画构图奇巧,下笔特异,在南宋画坛上称绝一时。夏圭,字禹玉,钱塘人,南宋宁宗、理宗时画院待诏,善画山水。他师法李唐,兼采范宽、米芾等人之所长,中年时期逐渐形成自已的绘画风格。夏圭所画山水喜取景物一边,借以表现朦胧渺远的空间,年人称之为“夏半边”。夏圭时代略晚于马远,虽同属水墨苍劲一派,但所画景物没有马远那种带有富贵气息的矜持、高贵,更多地拥有自然的野趣。他善用泼墨湿晕,喜用秃笔焦墨点染,皴笔豪劲自然,泼墨酣畅淋漓,人称其手法为“拖泥带水皴”。夏圭所画题材多取长江、钱塘江等江南水乡以及西湖烟雨迷蒙的江滨湖岸景色。其传世作品有《溪山清远图》、《临流赋琴图》、《江山佳胜图》、《山水十二景》、《松崖客话图》等。
宋蒙联军灭金
金天兴三年(1234)正月,宋与蒙古联合攻克蔡州,金国灭亡。蒙古窝阔台汗四年(1232)十二月,蒙古与宋朝达成协议,联合攻取金国,灭金以后河南土地归宋所有。宋绍定六年(1233)八月,宋将孟珙出兵迫降邓州,攻取唐州。九月,蒙古军筑长垒围蔡州。金军企图突围没有成功。同年秋,金哀宗深感亡在旦夕,大臣完颜阿虎带献策:抢在蒙古之前结好南宋,并向宋乞粮求和,达到离间宋蒙、延缓腹背受敌的目的。金主在信中说唇亡齿寒,希望宋能与金联合。宋见金亡已成定局,遂拒绝金的乞和求粮。金端平元年(1234)正月,蔡州兵乏粮尽,哀宗禅位给完颜承麟,即位礼毕,宋军已占南城。哀宗自缢,100多名将士赴汝水而死,承麟为乱军所杀。至此,金朝灭亡。
沈园情深
沈园位于绍兴城南木莲桥洋河弄,原为南宋时沈姓宅园,其名传千古,缘于这样一段哀婉的传说:南宋时,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结为连理,情深意笃。但陆母不喜欢唐琬,硬逼儿子与其离异。绍兴二十五年(1155),陆、唐二人在沈园不期而遇,这时唐琬已再嫁,陆游亦另娶。陆游感慨万千,在沈园壁上题《钗头凤》词,直言内心苦痛:“红酥手,黄縢酒,满城春色宫墙柳。东风恶,欢情薄,一怀愁绪,几年离索。错,错,错!春如旧,人空瘦,泪痕红浥鲛绡透。桃花落,闲池阁,山盟虽在,锦书难托。莫,莫,莫!”唐琬见后和作一词,说自己“病魂常似秋千索”,“怕人寻问,咽泪装欢……”不久即郁悒而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