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考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、州、县生员、廪生举行
]岁考: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,每年对所属府、州、县生员、廪生举行的考试。分别优劣,酌定赏罚。凡府、州、县的生员、增生、廪生皆须应岁考。《明史·选举志一》:“提学官在任三岁,两试诸生。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,谓之岁考。一等前列者,视廪膳生有缺,依次充补,其次补增广生。一二等皆给赏;三等如常;四等挞责;五等则廪、增递降一等,附生降为青衣;六等黜革。”
]科考:明清科举,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。生员达一定等第,方准送乡试。《明史·选举志一》:“提学官在任三岁,两试诸生。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,谓之岁考……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,俾应乡试,谓之科考……其等第仍分为六,而大抵多置三等。三等不得应乡试。”丁艰:即丁忧。亦称丁家艰。指遭逢父母丧事。旧制,父母死后,子女要守丧,三年内不做官,不婚娶,不赴宴,不应考。
]困心横虑:谓心意困苦,忧虑满胸。亦指费尽心思。语出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”朱子集注:“事势穷蹙,以至困于心,横于虑,然后能奋发而兴起。”焦循正义:“苏秦夜发书伏诵,引锥自刺其股,可谓困心横虑矣。”
]非知之艰,行之维艰:语出《尚书·说命》篇。
四位老弟左右:
昨天二十七日接到来信,真是畅快之至,因为信多而且所写之事处处详细明白的缘故。四弟的七夕诗写得很好,我已将意见详细批在诗后。若四弟从此多作诗,也是很好的,但须有志向有恒心,才能有所成就。我对于写诗,也下过工夫,只恨当世没有韩昌黎(韩愈)和苏东坡、黄庭坚一辈人,能赞许我对诗的口出狂言之论。只因俗事应酬大多,所以我不常作诗。至于用心思索写诗之道,那还是时刻不敢忘记的。
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,只有进德、修业两件事靠得住。进德,指的便是孝悌仁义这些品德;修业,指的是吟诗作文和写字这方面的本事。这两件事,都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做主的,有一尺的进步,便是我们自己的一尺;有一寸的进步,便是我们自己的一寸。今天进了一分德,便可算是积了一升谷子;明天修了一分业,又算攒了一分钱。品德和技能都有所增进,那么家业也就一天天兴旺了。至于功名富贵,这些都是由命运决定的,我们自己一点儿也不能做主。从前某位官员有一个门生做本省的学政,便将两个孙儿托他帮忙,当面拜做了门生。但后来那两个孙儿在临近年考时大病一场,到了科考时,又因父母故去而必须在家里守孝,结果竟不能录取。几年之后两人才都入学,年长的那一个还两度金榜题名。由此可见,入学的早晚,具体时间都是命中注定的。我们且尽人力所及努力学习,至于能否录取且听天由命好了,万万不可有些许异想天开的想法。六弟的天分,比其他几位弟弟更高一些,今年没有考取,难免气愤埋怨,但这时候正应该在困境中发愤有为,狠下一番卧薪尝胆的功夫,万万不能因气愤而废弃学业。
九弟劝我治家的方法,很有道理,我很高兴,也深感欣慰。自从荆七走了以后,家里也还很整齐,等率五回来便知道。《尚书》里说:“认识事物并不难,实践才是最难的。”九弟所说的道理,也是我深深知道的,只可惜我做不到庄严威厉,让人看见,如同见了神明一样敬重。从此以后,我要把九弟的批评写在腰带上,牢记在心,时时刻刻警惕反省。
季弟天性诚笃厚实,正像四弟所说的,是何等的快乐哦!要求我指示读书方法,以及进德的途径,我另外找张纸,一一开列。
其余的不多写。
国藩亲笔。
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
诸位老弟足下:
十四日发十四号家信,因折弁行急,未作书与诸弟。十六早接到十一月十二所发信,内父亲一信、四位老弟各一件。是日午刻又接九月十二所寄信,内父亲及四、六、九弟各一件。具悉一切,不胜欣幸。